200年前英人眼中的中國人
乾隆朝盛世從數據上看,當時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30%,以製造業產量,是當時英國的八倍,俄國的六倍,日本的九倍。軍事實力方面,乾隆統一新疆後,滿清疆域達到1453萬平方公里。至於人口方面,乾隆繼位時1.4億,退位時達2.9億,占當時世界上人口的30%。
在18世紀及以前,許多歐洲人都嚮往和崇拜中國。在他們的"傳說"中,中國人是〝全世界最聰明和最有禮貌的民族〞。 中國是以孔夫子的理論來指導的國家,整個國家就和一個大家庭那樣親愛和睦。 皇帝被認為是臣民之父,總督被認為是一省之父,知州為一州之父,他們像一家之父照料管理家庭生活那樣,用同樣的權威、關心和慈愛來主持工作。 統治者是〝充滿了仁慈〞的,老百姓則是誠實而禮貌的。 就在這樣的文化氣氛底下,馬戛爾尼(George Macartney) 率領英國的一個外交使團在1792年(乾隆57年) 抵達夢寐以求的中國。但他們發現中國和他們想像的如隔天淵。他們經歷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,對中國的看法發生了劇變。 乾隆皇帝對英國使團是非常重視的。因為乾隆認為像英吉利這樣以前我都沒有聽說過的國家,從幾萬里遠的地方跑來給我進貢,所以乾隆感到很驕傲很自豪。所以他命令各地官員對使團,一旦到達都要熱情招待。 所以,英國使團的船隻,到了天津之後,天津的地方官就給英國船上送去了大量的活豬、活羊、活雞、活鴨。他們知道,他們航海幾個月,船上的食物可能快耗盡了,而且需要新鮮的食物。那麼這些雞鴨牛羊從各地買來,長途販運,再運到英國的船上,很多經過途中的擠壓碰撞就死了,在船上放了兩天就有點兒變質了。 英國人就把他們從船上扔到海裡去,就不要了。然後,這個時候英國人就發現了一個他們意想不到的情景。一看船上扔下了死豬死雞,好幾十個中國人也不管會不會水就拼命地往這兒游,來爭搶這些死豬死雞。這些死豬死雞已經都變質了,這些人還拼命地來搶,弄回家去吃,英國人一下子明白普通老百姓實際上活得並不怎麼好。 他們發現,中國政府的統治充滿〝暴虐,壓迫和不公〞,而老百姓對政府的態度則是〝畏懼,欺瞞和忤逆〞。 他們與中國官員的首次交往,就讓他們看清了這個帝國維持秩序的基本手段:暴力。 到達浙江沿海後,英國人需要一個熟悉海路的人把他們領航到天津。他們登陸定海,對當地總兵提出了這個請求。總兵對英國人極其熱情,一口答應,不過與英國人設想的出資招募不同,定海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,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。 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,巴羅(Sir John Barrow)說:〝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。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,一個個雙膝跪地,接受詢問。…又有兩個人被帶了進來,他們似乎比先來的人都更能勝任這項工作,卻又早都不再下海,而是經商有成,無意再重操舊業。他們跪著懇求免除這趟勞役,但是毫無成效。皇帝的諭旨是不得違抗的。 他們徒勞地哀告道: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,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。總兵不為所動,要求他們收拾一下行李馬上出發,而且一文錢不給,路費要自理。 這倆人雖然很不情願,但是總兵威脅他們不去就把他們抓起來,這兩人沒辦法只好跟英國人走。〞 這一幕是英國人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的,讓英國人不寒而慄。 走出了中世紀的英國人信奉的是〝權力源於人民〞、〝人格獨立與平等〞、〝法律至上〞、〝人的尊嚴不可侵犯,尊重和保護它是國家的義務〞。 他們發現中國的信條剛剛與此相反:〝權力源於皇帝〞、〝官員至上〞、〝國家的需要壓倒一切〞。 英國人回憶錄裡說:〝總兵的專斷反映了該朝廷的法制或給予百姓的保護都不怎麼美妙。迫使一個誠實而勤勞的公民,事業有成的商人拋家離子,從事於己有害無益的勞役,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為。除非是在一個專制的,其子民不知有法而只知有暴君的國度,這是不能容忍的〞。 (英國人了解了,原來"傳說的美好"只是因為雙方標準不一樣造成的誤會。中國人謳歌的明君、聖君、仁君,在西方人的標準根本就是人人喊打的"暴君"了) 英國人更更震驚的,是中國人的道德水平並不如傳說中的高。 他們注意到,在暴力統治下,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出現了很大的扭曲,缺乏自尊心,冷漠,自私,麻木。 中國政府派了一些人上船來伺候英國人。那些中國人給英國人留下了這種印象:〝撒謊、奸詐,偷得快,悔得也快,而且毫不臉紅〞。 英國人說,〝他們一有機會就偷,但一經別人指出就馬上說出窩藏贓物的地方。有一次吃飯時,我們的廚師就曾想厚顏無恥地欺騙我們。他給我們上兩隻雞,每隻雞都少一條腿。當我們向他指出一隻雞應有兩條腿時,他便笑著把少的雞腿送來了〞。 更更更讓英國人吃驚的是中國人的冷酷無情。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,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,許多人掉進河中。 巴羅說,〝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,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扎的人。…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響應。不錯,我們當時船速是1小時7英里,這居然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。我確信這些不幸的傢伙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〞。 還有隨處可見的棄嬰。道路兩旁、河道中央、垃圾堆上,隨時都有可能露出一隻蒼白的小手。棄嬰在基督教國家是不可饒恕的大罪,但是中國人卻視為平常。 使團成員約翰·巴羅說:“在京城一地每年就有近9000棄嬰……我曾經看見過一個死嬰的尸體,身上沒有系葫蘆,漂流在珠江的船隻當中。人們對此熟視無睹,仿佛那只是一條狗的尸體。而事實上如果真的是一條狗的話,也許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。” 英國人說在世界其他國家他們不會看到這種現象,只有中國人是這樣對自己的同胞的。 他們分析說,中國人的這種國民性格,是中國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。 英國人注意到,在沒有官員的場合,中國人的表情也十分正常。只不過一旦有官員出現,中國人的神情立刻變了:〝中國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謹,這是他們長期處在鐵的政權統治之下自然產生出來的。在他們的私下生活中,他們也是非常活潑愉快的。但一見了官,就馬上變成了另一個人〞。 巴羅的話說得相當深刻: 〝就現政權而言,有充足的證據表明,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,並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。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態所左右,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〞。 〝中國朝廷有的是閒暇和精力,按自己的意願來塑造國民。這樣的實踐足以證明,中國朝廷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。〞 〝…灌輸清心寡欲的思想,摧毀相互的信任,培養人們的冷漠,使他們對自己的鄰居猜忌和懷疑,凡此種種朝廷煞費苦心做出的努力,不能不使人們終止社會交往。…(中國人)滿足於在朝廷中沒有任何發言權,他們甚至從來沒有想過他們是否有任何權力〞。 〝這些事例,再清楚不過地昭示了中國人自誇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。〞 〝中國人缺乏自尊心,是因為政府從來沒有把百姓當成成年人來看待,而是當成了兒童和奴隸。〞 〝在這樣的國度裡,人人都有可能變成奴隸,人人都有可能因官府中最低級官員的一點頭而挨板子,還要被迫親吻打他的板子、鞭子或類似的玩意,跪倒在地上,為麻煩了官府來教育自己而謝罪。於是榮譽觀和尊嚴感就無處可尋了。人的尊嚴的概念巧妙地消滅於無形〞 〝事實上"一個奴隸是沒有榮譽可被剝奪的。依賴並受制於他人,沒有權利申述",這種狀況本身就是侮辱。"不幸陷入這種境地的人不會有更大的羞辱感了"。現在就顯現在這個以風度優雅和政治文明著稱於世的,但名不副實的民族。
留言
張貼留言